为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体育强省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践行沂蒙精神、加快三个转变、奋力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临沂市人民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持续提升体育工作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社会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体育”发展格局。
一、实施情况
(一)制定背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任务,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制定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省政府于2021年12月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品质健身工程,构建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办好26届省运会为牵引,发展竞技体育,活跃群众体育,支持校园体育,建设体育大市。”结合我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目标定位和当前体育事业发展基础,经过深入研判,临沂市体育局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体育大市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
(二)出台过程。《实施意见》的起草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深入调研。2022年3月起,市体育局组织人员到县区、训练单位、体育社会组织等进行集中调研,到济南、日照等地考察学习,并围绕我市体育大市建设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形成共识。二是组织起草。市体育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在深入学习上级有关政策文件、梳理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实施意见》初稿。三是征求意见。《实施意见》初稿完成后,由市体育局各科室、单位充分讨论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22年9月、10月组织征求教育、财政、文旅、人社等部门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终稿。
(三)主要内容。《实施意见》全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目标要求,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
一是总体目标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筹办省运会、省残运会重大机遇,围绕建设体育大市目标,着力解决全市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到2026年,体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体育大市目标基本实现。
二是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主要为实施六大提升行动。
1、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做好比赛训练场馆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县乡村居和新建小区、老旧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等工作,推动更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大型赛事、品牌赛事、基层赛事,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2、实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行动。围绕优化项目布局、完善训练体系、抓好队伍建设、健全竞赛体系四个方面,增强争金夺银实力,为建设体育大市奠定坚实基础。
3、实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以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商贸物流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市场主体,整合体育产业资源,组建临沂体育产业集团,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园区),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推动“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体育+卫生”融合,壮大体育产业发展深度。
4、实施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提升行动。深化体教融合,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办好学校体育联赛,健全人才贯通机制。加强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加强市级、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选认定。
5、实施沂蒙体育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和传播,讲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推动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临沂知名度和影响力。
6、实施体育治理能力建设提升行动。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体育”发展格局。推进体育“放管服”改革,加强数字体育建设,加强体育风险防控。
三是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各县区政府将体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推进。相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推进落实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政策保障。各县区政府将体育大市建设任务目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3、强化人才培养。制定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健全体育行业人才考录制度,完善相关人员奖励激励机制,落实运动员退役安置政策,加大体育科研、运动康复、体育竞赛管理等专门人才培养。
4、强化评估指导。建立目标任务落实评估制度和分解评价机制,推动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的体育工作格局。
5、强化宣传氛围。广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大市建设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实施成效
本次政策评估采用专题座谈、重点访谈和电话访谈等形式开展,市级体育组织、教练员、体育企业负责同志、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实施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为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大型赛事精彩圆满,彰显了城市动感活力。成功举办了2024-2025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2024临沂马拉松等一系列大型赛事,起到了“以赛亮城”的良好作用。其中,2024-2025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首场揭幕战现场观众达7201人,观众反响热烈;第十三届沂河体育节暨第二届沂河嘉年华,举办了包括中国摩托艇公开赛、2024年中国皮划艇公开赛暨全国皮划艇静水联赛总决赛等4场国家级赛事、15场自主品牌赛事活动,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名校代表队参加,推动了交流宣传;国际男排挑战者杯、CBA、WCBA、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等大型赛事落户临沂,红色时尚之城更加活力激荡。
二是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增强了群众获得感。新建更新、改造提升灯光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农村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500余处;组织举办了第三届气排球联赛暨淮海经济区气排球邀请赛、第二届红色沂蒙城BA、第八届万人健步行、临沂市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街舞等赛事,进一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发动体育协会累计开展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冰壶等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3200余人次、国民体质监测5000余人。
三是竞技体育实力持续提升,争光功能得到发挥。围绕第26届省运会全项目参赛目标,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队伍建设,完成36个项目组队,在训运动员1800余人。举办省级青少年竞技赛事16项次、市级17项次,数量规模大幅提升。参加了34个大项省锦标赛,获得金牌109枚。取得全国最高水平比赛获金牌冠军3项3人、亚军10项10人、季军2项2人;其他全国比赛获冠军5项。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我市输送队员代表山东队获得2金2银的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刘柯彤、李阳获得女子篮球冠军,司静宇获得女子排球冠军,李政乐获得男子篮球亚军,郑俊熙获得女子足球亚军。
四是体育产业态势良好,助推了经济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山东体育用品博览会,511家企业1200余个品牌参展,吸引了来自31省116地市及海外专业观众2.62万人登记入场,现场及意向交易额3.82亿元,其中外贸意向交易额约520万美元。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意见》实施以来,我市体育工作全面展开、势头良好,但还存在问题不足。一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任务紧迫,省运会场馆建设受资金、土地等制约进展缓慢,现有场地设施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健身需要;二是竞技训练条件、人才队伍等基础薄弱,投入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完成第26届省运会“保六争五、进入全省第一方针”压力较大;三是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发展程度不明显,物流商贸优势发挥还不够充分。
三、下步计划
(一)举办好重大体育节会和赛事活动。一是积极承办国际男排挑战者杯、CBA、WCBA、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等大型赛事,继续激荡红色时尚之城活力;二是办好第十四届中国沂河体育节。坚持“高端赛事引领、全民健身互动、产业发展跟进”思路,办好中国皮划艇公开赛等国家级赛事和沂河龙舟邀请赛、横渡沂河大奖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提升沂河水上运动品牌影响;三是办好2025年临沂马拉松,进一步提升“临马”宣传品牌影响力。
(二)加快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一是协调推动落实城区大型公园、口袋公园、健身步道和“小地块”体育设施建设兰山区北园路地块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兰山区成才路地块计划今年年底竣工,兰山区双岭路地块和罗庄区地块已开工建设,计划明年全面建成,以新建、改扩建36处省运会场馆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全市体育功能布局;二是持续实施县、乡、村级健身工程建设,新建更新健身设施400处,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健身器材,优化群众健身服务;三是继续协调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市民开放。积极支持配合市教育部门,在全市已开放876所中小学校公共体育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场地开放力度,更好满足居民健身需求。
(三)丰富举办群众健身活动。一是组织举办临沂市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五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为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搭建更好服务平台;二是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市累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000人次,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免费监测人数不少于5000人。
(四)强化竞技体育备战训练。一是聚焦省运会“保六争五”目标,继续强化基础项目、挖掘潜力项目、发展新项目,优化竞技项目布局,选拔和组建好运动员队伍,培育更多夺金点;二是以选拔培养省运会梯队运动员为重点,举办好市级锦标赛、中小学生联赛等青少年赛事,提高选材输送成效;三是创新引进机制,加大优秀退役专业运动员和高水平教练员引进、聘任力度,加强裁判员队伍规范化管理,强化竞技人才选拔培养;四是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训练的积极性,探索形成具有临沂特色的创新模式。
(五)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发挥我市山、水、红、旅资源优势,推动“四沿”赛事体系打造,促进“体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城市宣传等融合发展;二是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品牌项目。
(六)抓好省运会筹备工作。一是紧盯33处省运会比赛场馆新建、改扩建任务,加快推进市体校片区工程和各县区、学校场馆设施建设,确保新建场馆按计划全面开工;二是进一步加强选材组队工作,加强科学训练和队伍管理,确保全项目参赛;三是健全“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赞助”的经费投入机制,对接专业赛事运营团队,积极推进省运会市场开发;四是以“全民迎省运”为主题,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健身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完成第二十六届省运会会徽、会歌、吉祥物、主题口号征集评选,运用移动端、新媒体资源等加强省运会宣传,营造全民关心省运、参与省运、支持省运的浓厚氛围。
四、评价结论
《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22〕15号)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市体育工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意见》符合临沂市实际情况,主体反馈意见良好,具有可执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