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585729837/tyj/2017-0000112  发布机构  临沂市体育局
 存放位置   公开日期  2017-10-10
 成文日期  2017-10-10  效力状态  生效中
 文  号  临体〔2017〕112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临沂市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临沂市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7-10-10   作者: 点击数:  

临体〔2017〕112号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体育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是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6〕19号文件),明确了全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各县区相继出台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各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文件要求,建立健全了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制定《临沂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进一步提高了全民健身服务体育产业发展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民办新上体育项目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重点体育产业项目。2013年以来,为16个项目争取省以上引导资金515万元,申请免息182万元。二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为115.04亿元,实现增加值32.72亿元,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8位。以连胜体育、英健特、路克士为代表的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企业形成了研发、制造、加工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健身娱乐市场已成规模,各类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等健身娱乐场所达200多家。2016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9.13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市场占有率达56%。三是赛事活动精彩纷呈。连续举办六届中国沂河体育节,成功举办世界杯滑水赛、世界滑水吉尼斯挑战赛、中国沂河花样摩托艇公开赛等一系列重量级水上赛事。每年举办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三大赛等健身活动300多项次,参与群众超过100万人次。老年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相继举办。市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项目拓展到7个大项。四是推动健身设施全覆盖。2016年全市行政村(居)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3%,建成乡镇(街道)健身工程110多个。五是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县乡两级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21000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5100个。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六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成立临沂市体育产业协会,指导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单位,加强交流协作。体育类社会组织已达300多家,组织承接举办了一批体育赛事活动,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融合发展态势较好。与旅游业融合方面,形成了沂南红石寨汽车露营基地、蒙阴环云蒙湖自行车赛、费县航空嘉年华、郯城大赛马等体育旅游项目。蒙山旅游度假区依托资源优势,举办三届中国蒙山体育节。与旅游部门协作,精心策划美丽乡村“迷你马拉松”、“红色之旅、万人骑行”等一系列赛事,丰富了户外运动养生品牌内涵,实现了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与商贸业融合方面,兰山区利用物流优势,打造了中国体育用品城,是全国首家体育用品专业市场,吸引了舒华、超威、吉诺尔、连胜等省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入驻,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体育用品采购基地”。舒华体育利用我市物流发达、价格低的优势,在我市建成仓储物流中心,年货物吞吐量达10万立方。

总体来看,尽管我市体育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项目布局的整体性、规划性不够,各县区部分新上项目同质化趋势显现;部分群众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缺失协同性、集群化,顶层设计缺乏,难以形成区域品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偏少;体育产业布局分散,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一些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的承办,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但是比赛费用较大,市场化运作程度偏低,经济效益不突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不足;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偏低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山东省出台的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要求,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以重大体育产业项目为引领,以本土区域体育赛事品牌塑造为抓手,实施“1235”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发展原则

1.协同发展原则。体育产业是一个横跨生产、服务与消费,兼容公益性与商业性,既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又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产业。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体育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体育管理部门的事情,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展。

2.协调发展原则。体育事业发展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体育市场供给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重点,创新发展体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需求。同时,通过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的、更高层次的商品性体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3.融合发展原则。统筹兼顾,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会展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产业的融合,打造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创意、体育金融、体育传媒、体育康旅养老等新兴业态。

4.创新发展原则。积极倡导创新精神,激发产业主体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创新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立足原有基础和现有资源,结合全市发展定位,彰显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在体育用品商贸、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和线路、品牌赛事活动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育一批体育产业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品牌,培养一批区域特色品牌赛事,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将我市打造成为以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航空、马术为主的特色运动,温泉康养运动,红色运动,中国传统养生运动等特色的国际休闲健身名城;打造具备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会展、商贸、物流全链条的国际体育用品商贸物流名城。

到2020年,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亿元,实现增加值持续增长。

2.产业基础稳步夯实。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和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38%以上。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3.现代体育服务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形成以体育旅游、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4.创建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创建3-4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10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创建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目的地;

5.积极申办和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的单项特色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2-3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品牌赛事。

(四)发展战略

实施“1235”的发展战略,具体如下:

1.创建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以中国体育用品城为核心,目的为打造国内知名体育用品集散地,规划研发中心、电子商务基地、赛事策划运营中心、体育传媒中心、运动体验中心等功能区,创建体育产业服务综合体,发挥我市商贸物流优势,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引领全市体育产业发展。

2.打造两个体育产业圈。分别是“环沂河体育产业圈”和“环蒙山体育产业圈”,形成“蒙山沂水”地域特色品牌。

2.1环沂河体育产业圈。以兰山区、河东区、经济开发区和罗庄区境内的沂河段为区域,依托河东区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滨水健身平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船艇码头、滑水索道等服务设施,打造户外、水上、越野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继续打造百里沂河健身长廊、临沂汤泉旅游度假区龙园、立晨农庄、凤凰欢乐大世界、假日农夫、阳光沙滩、正直汽车主题公园、F1水上运动中心、武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形成环沂河体育产业圈。

2.2环蒙山体育产业圈,以龟蒙、天蒙、和云蒙为核心,包括蒙山周边河道、湖泊,云蒙湖、许家崖水库、大田庄水库等山水特色项目,以蒙山国家级山地运动公园为依托,打造山地户外运动、航空特色运动、水上运动、体育培训、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等项目,建设一批户外营地、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户外运动场地及相关服务设施,推进星级标准建设,争创国家级体育旅游目的地、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基地,进而争创具有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创意、体育教育培训、体育赛事运营等业态特色的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打造三大赛事品牌。分别是沂河体育节、蒙山体育节和沂蒙红色运动节,三大赛事活动互动互补,形成我市赛事活动特色。

3.1沂河体育节,以沂河水面和沿河体育运动场为基础,继续承办滑水表演赛、帆船赛等国际和国家级赛事,增加龙舟、水上自行车、沿河徒步、定向越野、马拉松、太极拳、少数民族武术、健身气功、广场舞等休闲娱乐性、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增加汽车摩托车拉力赛、特技表演赛、马术比赛等特色赛事活动。

3.2蒙山体育节,完善登山步道网络系统,推进星级标准露营服务系统,创办国际徒步露营大会,创办青少年野外生存、野外教育基地;创办国际运动养生邀请赛,康复训练高峰论坛,以瑜伽、中国传统导引为主要内容,打造运动养生、康养品牌活动;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攀岩、滑翔、山地自行车等单项赛事活动。

3.3沂蒙红色运动节,联合莒南、沂南、沂水、蒙阴等县区,规划打造沂蒙红色运动旅游路线,以红色旅游景区举办徒步、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形成红色运动联赛;以红色运动会项目为主,开发增设群众性的运动项目,结合临沂全民运动会,举办沂蒙红色运动会,创办全国红色运动邀请赛,通过红色运动会,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4.实施五项体育产业发展工程,分别是体育消费意识提升工程、龙头企业引领工程、中小体育公司培育工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体育人才培养工程。

4.1体育消费意识提升工程。我市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消费驱动转变,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积极引导培养终身健身的生活模式和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加强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研究,积极挖掘、培育和拓展体育消费领域,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

4.2龙头企业引领工程。以培养本土体育企业为主,结合引进体育企业,加快动能转换,加强产品转型升级,打造龙头企业,形成有临沂特点的体育产业品牌。继续培育路克士运动、连胜体育、庆华健身、英健特体育器材、泽辉制皮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企业发展。

4.3中小体育公司培育工程。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引导和支持潜力型中小体育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创建自身品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4.4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重点规划沂沭河流域、环蒙山、重点湖泊的慢行道、骑行道,合理建设健身服务中心、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打造健身长廊。支持沂水县建设雪山彩虹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创建沂水街道国家级体育运动特色小镇。

4.5体育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

三、空间布局和重点产业

(一)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以自然和人文区域为划分依据,围绕某一特定发展目标,规划定位的区域结构。根据我市山、河、湖泊,以及人文特点,提出“一核、两轴、三带”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理念。

1.“一核”即城市核心区,以市政府为中心,环绕“Y”形沂河的兰山区、河东区和罗庄区地域,人口密集、商贸物流便捷、体育场馆星罗棋布、服务业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产品研发、体育赛事表演、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会展、赛事策划运营、体育培训、体育传媒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城市中心的体育产业集聚区。

2.“两轴”是指沂河和沭河,沂河包括其支流祊河、蒙河、汶河。沂沭河纵贯临沂市全境,沿河打造城郊慢行绿道系统,合理布局星级标准的户外运动服务驿站,系统规划建设水上运动项目基地、篮排足乒羽网等球类项目场地、体育广场、徒步骑行露营地、汽摩露营地及其比赛训练场地等;同时,以各种场地为依托,策划丰富多彩的、全年龄段的赛事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学习交流体育健身知识。“以河为轴”,规划建设体育基础设施,打造沂蒙百里健身长廊,争创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路线、精品项目。

3.“三带”指的是“西部蒙山带”、“中部沂河带”、“东部沭河带”。

3.1西部蒙山带,以蒙山及其周边湖泊组成的山光水色片区,是临沂辖区西部,包括蒙阴、沂南西片,平邑,费县。主要围绕蒙山、云蒙湖、许家崖水库、昌里水库、唐村水库等山水自然风景区,进一步完善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养生体育等特色健身休闲项目和服务设施,逐步优化蒙山体育节内容,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基地、户外运动目的地、航空小镇和山水养生目的地,创建国家级户外运动示范区、国家级户外运动公园,创建以健身养生为主的旅游康养目的地。

3.2中部沂河带,沿沂河主干流域,沭河以西,贯穿临沂南北,包括沂水、蒙阴东北、沂南东、兰山、河东、经开区、罗庄、高新区、兰陵、郯城。这一带的北部以山地运动为主,中部水面广阔,以水上运动为主,南部湿地公园居多,以沿湿地和农业观光结合的特色运动项目为主。延伸沂河中部为主区域的“沂河体育节”范围,沿沂河两岸打造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运动休闲、运动养生长廊,打造雪山彩虹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3.3东部沭河带,沭河以东,包括莒南、临沭、临港区。依托陡山水库、龙潭水库,建设航空小镇、航空飞行基地、航空俱乐部。鸡龙河湿地片区以打造特色房车露营地,配套皮划艇、龙舟、赛艇等水上运动,发展水上运动与户外运动结合的休闲体育产业。

(二)重点产业

1.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我市已经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业基础良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积极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业、物流等方面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发展具有临沂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滨水健身平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船艇码头、滑水索道等服务设施,打造户外、水上、越野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推进蒙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项目建设,并依托步道系统,打造集登山运动、攀岩运动、露营、越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休闲区;依托百里沂河健身长廊、沂河南湖心岛水上运动基地,打造沂河沿线体育体验旅游线路;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休闲旅游小镇,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迷你马拉松、绿色骑行等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

2.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身俱乐部、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体育健身场所和健身、健美、体育专项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积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特色运动项目。

3.体育竞赛表演业。继续举办好临沂市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和中小学体育联赛等综合性赛事,加快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激发赛事活力,提高赛事影响力。积极引进培育国际精品赛事和传统高水平赛事,每年承办省级、国家级、国际级高水平赛事数量稳步增加。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建立“临超联赛”系列赛事,设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联赛。积极创建特色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中国沂河体育节、蒙山体育节、红色运动会等赛事活动水平。大力培育专业化体育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进一步丰富竞赛组织主体,活跃体育赛事经济。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形成职业体育竞赛表演、社会体育、民俗传统体育竞赛表演和各项目协会俱乐部赛事活动并驾齐驱、互为补充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格局。

4.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继续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一批体育训练竞赛器材、健身器材、运动服装及其他相关体育设备生产企业。大力培育引进体育健身设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体育用品制造专用设备。积极筹建标准化体育用品工业园区,集聚产业资源,加速产业整合,壮大产业集群;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高研发能力;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实行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造名品、精品和拳头产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逐步扩大产品出口份额。完善临沂市体育产业协会组织建设,鼓励我市体育生产销售企业、体育协会俱乐部积极加入,推动临沂体育产业集团化发展。

以中国体育用品城为引领,引进和借鉴当今销售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利用举办重大赛事、书圣文化节等节庆时机举办具有临沂特色、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博览会,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5.体育彩票业。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认真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扩大市场规模,拓展销售网络,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加强对体育彩票销售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强化责任彩票意识,确保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专门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要认真落实体育产业与文化、服务业、健康、养老等产业享受同等优惠的政策。建立发改、体育、财政、工商等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提高群众的体育消费意愿。

(二)资金保障

引导鼓励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国有资本等各类资本,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体育赛事举办、商业模式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等领域。鼓励企业申报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加大政府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推进社会办体,鼓励和倡导民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投入体育发展领域,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体育相关的保险、信托等金融创新产品,加大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记录良好的体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通过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盘活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

(三)人才保障

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发挥高校学科齐全和人才集聚的优势,鼓励在临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建设体育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鼓励支持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等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创业扶持范围,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惠和补助。鼓励街道、社区优先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将体育产业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化运作、懂专业、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临沂市体育局

2017年10月10日

  
上一条: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旅游局关于印发《击剑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下一条:临沂市体育局 临沂市体育总会关于印发《临沂市市级体育社团考评办法》的通知
关闭窗口

临沂市体育局主办 市政府网站群技术支持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北城新区 电话:0539-8726833 网站标识码:3713000007 鲁ICP备05026973号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809号